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所以安全用藥很重要,是人們不可忽視的。近日,世衛組織提出警告,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的第四號殺手,調查顯示,全球1/3的人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
8月23日上午,記者在南京市和建鄴區疾控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016年南京市首屆“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活動中獲悉,合理用藥,避免濫用藥物也要引起大眾的關注。
世衛組織: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藥
南京市疾控中心的專家介紹說,不合理用藥要引起市民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的第四號殺手,調查顯示,全球1/3的人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與藥物不良事件相關的費用1360億/年,比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支出要高,引起1/5住院患者損害和死亡。
美國藥品研究機構報告:3.7%的患者經歷了臨床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20%與藥物相關。如果使用4種或者4種以上的藥物,不良反應將呈指數級增加。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藥劑科主任陸瑜教授告訴記者,雖然這個數據有一些嚇人,但是,不合理用藥應該引起大眾的關注。
這位患者:亂吃藥吃成了“鷹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患者亂吃藥的現象真不少。王阿姨今年62歲,有高血壓,從8年前就開始吃降壓藥,每天吃一顆,血壓控制得還可以,平時做做家務、帶帶孫子都不成問題。
前些天王阿姨開始覺得頭暈、惡心,以為是人上了年紀稍微多干點活身體吃不消,休息下就沒事了??墒?,王阿姨的雙手竟然顫抖得厲害,上肢還麻木。家人擔心是中風,帶老人去附近醫院就診用了一些藥后沒有好轉,幾天內癥狀逐漸加重,雙手形似鷹爪一直顫抖,而且雙腿無法站立,后送至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急診科治療。中大醫院急診科主任助理徐昌盛主治醫師介紹,患者癥狀容易讓人聯想到腦梗,但檢查后排除了腦梗。究竟是什么病把王阿姨折磨成這樣?在詢問病史時,他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成為“破案”的關鍵。徐昌盛說,患者8年來一直堅持服用一種叫吲達帕胺的降壓藥,用藥期間從未復診過,還是按照8年前的醫囑服用。有文獻記載這種降壓藥會引起低鉀、代謝性堿中毒等不良反應,進而導致一系列與患者王阿姨類似的癥狀。
不合理用藥:
集中在這些方面
其實,老百姓看病,多數是醫生開藥,患者主要是“按醫囑吃藥”,之前,抗菌藥物濫用成了通病,記者從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和江蘇省藥品不良反應中心這幾年的數據來看,不良反應的“頭號種子”仍然是抗菌藥物,幾乎占了整個不良反應的“半壁江山”。但是專家告訴記者,這幾年,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措施一個接著一個,已經好多了。
今年7月,江蘇所有的大醫院門診實施“禁抗令”,記者從各大醫院了解到,來醫院掛抗菌藥的人少多了。
第二就是聯合用藥,這個詞很流行,醫生想當然地認為是效果疊加,但是,效果疊加的同時,副作用也在疊加。
比如保肝藥物,保肝藥1 保肝藥2 保肝藥3……效果究竟如何?第三就是輔助用藥。因為現在治療性的藥物比較規范,不良反應明確,對肝腎損傷也非常明確。但是輔助用藥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這幾年重點打擊的對象。
專家觀點:
貴藥不一定就對
中國科協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86.7%的被調查者曾有自我藥療經歷。在服藥過程中,69.7%的人曾隨意增減療程或自行更換藥物。在孩子生病后,近30%的家長自作主張給孩子服用減量的成人藥品或抗生素,有時還是多品種聯合用藥。還有患者要掛水,要吃貴藥,覺得這樣病就好得快。陸瑜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還有的腫瘤末期的患者家屬,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親人就這么走掉,就拼命地尋找各種藥物,其實有時候這樣反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延伸閱讀
合理用藥十大原則
1.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2.買藥要到合法醫療機構和藥店,注意區分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3.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藥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等事項。
4.處方藥遵醫囑。特別是抗菌藥物和激素類藥物。
5.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非處方藥長期、大量使用也會導致不良后果。
6.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用藥要注意禁忌。
7.兒童、老人和有肝臟、腎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藥應謹慎。
8.從事駕駛、高空作業等特殊職業者要注意藥物對工作的影響。
9.藥品存放要科學。
10.接種疫苗是預防一些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 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品。